本報銀川12月8日電 (記者劉峰) 初冬午后,暖陽和煦。在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萬盛社區內,社區干部和老黨員提著小馬扎團團圍坐,一場接地氣、有交流、合民意的小型宣講正在進行。“‘踔’厲奮發的‘踔,用咱們土話講就是‘蹦著、竄著向上走’,所以大家要有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社區書記申玉茹說。
拋去照本宣科,沒有大話套話,大武口區“小馬扎”宣講團宣講員聚村頭、進地頭、坐炕頭,變“固定講臺”為“流動課堂”,宣講內容從“高大上”變得“接地氣”,宣講方式從集中固定變得機動靈活。“原來二十大報告離咱老百姓的生活這么近。”社區黨員陸生業說。
連日來,寧夏各地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開展宣講和服務基層活動,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走進基層、走進群眾。西吉縣組織“銀領”志愿服務隊、“老兵宣講團”等各類志愿服務隊伍,通過“講堂宣講”、“田間宣講”、“板凳課堂”、“路邊會”、“鄉村大喇叭”等接地氣的形式,開展宣傳宣講140余場次,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鹽池縣利用“鹽州講堂”,發動“809000”“五老”等79支宣講隊、百余名縣級宣講團成員開展了一場場人氣滿滿、熱氣騰騰的基層宣講,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城鄉社區、進校園、進軍營、進各類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進網站。
宣講員西吉縣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員田玉龍把紅色電影“搬進”農村集市,用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村組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員賀蘭縣委黨校老師楊海燕在“睦鄰微圈”網格直播間開講,一堂課吸引了4717名黨員、群眾在線學習;宣講員涇源縣新民鄉南莊村村委會委員禹俊成在赫鳳花家院子里的玉米垛旁,帶領村民們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等內容。
“宣講用的是大白話,講的是小故事,讓人一聽就明白。”西吉縣興平鄉友愛村村民張進軍在自家地頭聽完宣講后,感覺大有收獲。“黨的政策好得很,咱更不能躺平,要憑雙手勤勞致富。”涇源縣新民鄉南莊村村民禹東強說。“聽后深受鼓舞和啟發。我們提神鼓勁方向明,接續奮斗信心足。”中寧縣舟塔鄉黨委委員、組織委員薛萌表示。
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組建宣講團,統籌各級各部門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的宣講活動,形成自治區領導和黨代表帶頭宣講、自治區宣講團集中宣講、基層和行業領域同步宣講、各級黨組織廣泛宣講、網上聯動宣講的全方位、廣覆蓋、深層次的大宣講格局,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各市、縣(區)組織黨代表、最美人物、駐村干部、宣講志愿者等為帶頭人的宣講小分隊,深入鄉鎮村組、街道社區、基層單位、企業一線等通過集中輔導、講座、培訓、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開展各類特色宣講活動。銀川市及所轄各縣(市)區同頻共振,以“基層理論宣講大篷車”為載體,組建基層宣講分隊,近千名志愿者深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活動服務中心等開展巡回微宣講600余場次,將黨的創新理論傳入家家戶戶。石嘴山市采取“理論+文藝”的宣講方式,圍繞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編排一批鄉土氣息濃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以快板、小品、微電影等形式,將黨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基層,增強宣講感染力和吸引力。吳忠市培育了“弘德”、“薪火相傳”等宣講品牌62個,授牌命名市級宣講品牌35個,打造市級宣講團隊22個,指導推動各縣(市)區打造形成“葡萄架下微宣講”、“窯洞宣講”、“古峽金秋”等一系列特色宣講品牌,形成宣講“矩陣”。
截止目前,全區各市縣(區)及行業領域分級成立宣講團2386人,開展宣講6000余場次,受眾35萬余人次。
來源:人民日報